作者:波利
展覧7月開幕時正值疫情最盛之時,一直沒有機會參觀,同時不同媒體早有報導,寫與不寫是有些糾結。後來展期延至9月18日結束,覺得情境之下仍有不少感受可以分享,不妨一看。
方到展場其實是看到不少熟悉的展品,既是群展,實際不每一都以疫為題,一些藝術家也把握機會為以往展過的展品尋找買家。但反過來說,在長長的參展名串中,相信並不是每個觀眾都熟悉,是讓公眾認識一些藝術家的機會。不過一些大名亦不遺餘力,展出精采的疫時作品,種種深意亦令人有所反思。

香港藝術書畫中徐沛之自是大家,金光閃閃的《陋室限聚令》正發揮中式藝術含蓄而意味深遠的特徵。看似散落的螞蟻在金框之中,方寸之內每每確是僅有四隻,暗喻早前限聚人數。表達方式自然而不突兀,即使是沒有這樣的時代背景,本身已是充滿意趣。同場有其他徐的作品,機會難得可一次觀賞。

另一印象深刻的是施德燕的《keep Calm》系列,香港藝術家做超平面的暫時未見流行,可能不知為何本土的題材下做出來容易有插畫或漫畫感,不是貶抑,而是容易不像畫廊藝術。作品以畫廊級的開價成功賣出,可見受到藏家的認同。角色鮮明,略帶普普,重覆感,說是容易的要素在畫面上處理得很好。

與疫有關的作品也有姚志良的《洞》,畫面我不得不聯想到石田徹也,可能是筆觸風格,亦有可能是景物交融之餘的孤寂感。巨大的洞超現實地搶奪了畫面的焦點,好像是象徵一種孤獨的吞噬,而一側吶喊之人與枯樹看來是如何無力,配上用色的一切是如此恰如其分。

最後廖井梅的《天星餘輝》,有跟進廖作品的朋友都可能留意到風景一直是較少見的題材。難得在展後網上與老師交流,原來是疫情之下有更多的機會留意身邊的景物,下筆之時其實畫的是情感,未有碼頭船景等具象,情之所至心底天空和天星的殘像逐漸浮現。難怪目睹之時心中自有一種共鳴的感覺,畫者畫的不是景物而香港人對碼頭的集體印象。
巡迴一圈,看到300元的展品也是甚為痛心,不難想像藝術家在疫情之下受到如何的困局;覆巢之下無完卵,無論是positive或negative,疫症蔓延時我們只能如是調節心情,共渡困境。
想有更多更快藝術資訊,留意:
FB: https//fb.me/hkmetropolisgalle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