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

Inkgo林嘉裕《與樹之眼對視》

作者:波利

看2020年的藝術環境,樹葉藝術家林嘉裕(Inkgo)可說是新生代的新星。不得不承認在現今競爭的畫廊藝術,獨特的媒介或創作手法確實更容易吸引畫廊和收藏家的目光。2020年對Inkgo來說也是相當精采的一年,單是上半年已經舉辦本年的第二個展覧,亦引來更多主流媒體的注視。也許數年後Inkgo也會成為香港的小松美羽。

《與樹之眼對視》波利認為似乎更回歸藝術家的創作哲學,與自然的共存。《樹之眼》的概念是藝術家對以往創作的一種昇華,比起人類角度的觀賞,對視更重調了視點的互換。在早前與莫奈對話的一系列委約作品中,不難見到其更為洗煉的技法與想法,莫奈可能如此隔空地向她傳授了一些心法。

尖沙咀誠品的臨海一隅是Inkgo《樹之眼》的展覧場地,香港人熟識的地標引來不少途人的註足,是藝術亦是對景物的共鳴。波利始終好奇於Inkgo而言,樹葉的究竟代表著什麽,我首先提出的是赫斯特的猜想,是生者對死者的那一種感覺嗎?不意外,這問題她亦問過自己,但相比起標本的永垂飄流,親眼目睹時間與樹葉的互動後,猜想似乎經不起推敲。

樹之眼的靈感是樹幹上如目的木紋,她說人類凝視著樹之眼,不禁會感到心虛或畏懼,那是樹不會眨眼的緣故。日日夜夜的注視,所看所思比人類還多。

終審法院、聖約翰座堂、圓玄學院,來自葉面的神秘背後是什麼串聯了他們?是那一種莊嚴的神聖吸引了藝術家。原來完成畫面的樹葉正是來自建築物周邊的樹木,甚至畫面的構圖亦來自於樹本身的角度,某程度上是他們親身告訴Inkgo的故事,靠近的云說細處,遠處的遙看風雨。每天聽著聖堂中人們的告解,言談孰真孰假最了解的也許是每天靜觀的他。

Inkgo分享人類學上對樹木的祟拜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,面對暴雨天災,人們最自然的依靠就是參天巨木,不論是宗教性與心理上均有跡可尋,如是與樹木間靈性的探求,也是她作為藝術家重要主題之一。

是樹之眼亦是她的眼,她的作品也紀錄著社會的故事,例如醫護隔離的故事,在她剪紙技法下,在葉脈的籠牢下是血脈相連的母子,所有故事和感情竟能透過一葉便宣之於口。她說的故事彷彿與展覧另一端樹之眼的故事互相對談。

她常說與葉相遇是偶然,下筆的瞬間卻是必然。我好奇問到如何決定那一個筆觸應用那一塊葉,我膚淺地認為也許像標本家,樹葉藝術師應該有個資料庫吧。她說每一塊樹葉都在她腦海中。我先是驚訝,但其實來得是如何的理所當然,油畫家的筆法又何嘗不是來自畫家的腦中,看似多麼隨意的筆法豈非同是必然。

我們常說保護樹木,作為守護人類千年的他們而言,不知會否有點自大。聯想到小林美羽,波利亦非無的放矢,談到2013年她與銀杏樹的相遇,與其說是她拾起了銀杏,不如說是銀杏叫住了她,作為那聽到樹之聲的少女。Inkgo笑說這說法有點太宮崎駿;我也不知道,但我深信有那麼的一天,她會透過藝術改變人類與樹木間的單向關係。

【與樹之眼對視】林嘉裕樹葉藝術展

日期:2020年6月18日 – 2020年8月17日

地點:尖沙咀誠品生活店3樓

Inkgo Lam 網頁 / IG: finkgorest


想有更多更快藝術資訊,留意:

IG: hkmetropolisgallery

FB: https//fb.me/hkmetropolisgallery
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